娱乐城app

娱乐城app下载推荐 | 联系我们|

学院简介

当前位置: 娱乐城app下载推荐 -> 学院概况 -> 学院简介

河南工业大学物理与新能源学院承载六十余载办学积淀,其发展源头可追溯至1962年北京粮食专科学校与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的基础课教研室,历经基础部、数理部、数理系等关键发展阶段。2004年,郑州工程学院数理系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合并,组建河南工业大学数理系;2005年更名为理学院;2024年学校优化学科布局,成立物理学20257月,为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、契合学科发展方向,正式更名为物理与新能源学院,开启物理筑基、新能源拓新的发展新篇章。

学院始终坚守夯实基础,拓宽视野,强化应用,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,以培养基础扎实、视野开阔、应用能力突出、兼具个性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目标。目前拥有教职工64人,师资队伍结构精良——教授8人、博士生导师2人、硕士生导师31人,93%以上专任教师持有博士学位,另有企业导师15人、校外导师3人。多名教师入选省级人才计划,荣获河南省教学名师、优秀教师、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,在省学会、教指委中担任重要职务,学院累计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0项以上,教学科研实力备受认可。

在学科建设领域,学院构建起基础与应用并重、传统与新兴协同的学科体系。物理学科作为河南省重点学科,2006年获批凝聚态物理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,2021年升级为物理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,2024年新增电子信息(光电方向)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可在理论物理、原子与分子物理、凝聚态物理、光电信息工程等方向开展研究生培养。新能源学科紧扣国家双碳战略,2025年正式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,依托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,聚焦光电高效转化、新型储能技术等前沿方向,形成应用物理学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翼齐飞的学科格局,为学校双一流创建提供坚实支撑。

科研创新方面,学院紧跟学科前沿,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。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2项、省部级项目45项,科研经费年均超500万元;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,其中SCI/EI收录论文95篇(一区/二区占比40%),多篇成果发表于《Communications Physics》《Advanced Functional Materials》《Nano Letters》等国际顶级期刊;获批发明专利13项,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。学院积极搭建科研平台,拥有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——物理实验中心,建有薄膜、材料制备、光学、电学测试、计算物理等专业实验室,配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(含场发射电子显微镜、X射线衍射仪等高端仪器)及2套高性能计算服务器;2024年成立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,进一步强化前沿交叉研究能力,并与国际LHC(大型强子对撞机)、国内BEPC(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)实验、BESIII合作组、华中核理论中心等顶尖机构深度合作,持续为基础物理与新能源技术突破贡献力      

在人才培养实践中,学院注重理论+实践+创新三维赋能。本科阶段开设应用物理学(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)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,前者聚焦光电信息、微电子技术领域,后者覆盖太阳能、氢能、储能等清洁能源全链条,核心课程涵盖量子力学、固体物理、光伏发电原理、储能技术、二次电池技术等,打造《量子力学》《固体物理》等省级精品课程与课程思政样板课。学院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保障——实验室建筑面积达6500平方米,教学机房500余平方米(配备计算机200余台),资料室藏书近2万册、期刊300余种,学校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合计藏书超100万册、电子期刊3000多种。

学生成长成果丰硕,近五年在挑战杯”“互联网+”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赛事中,斩获国家级奖项25项、省级奖项389项、国际奖项54项,其中2023年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,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。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,近三年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、省级项目10余项,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,参与申请专利5项(授权2项);2022届硕士研究生考博率达57%,毕业生多被兰州大学、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,就业领域覆盖教育、科研、新能源、电子等行业,深受用人单位青睐。

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社会服务,构建学术交流+校企协同+科普惠民的多维合作体系。学术交流方面,年均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15场次,举办“BESIII粲强子物理”“物理学前沿等研讨会,教师年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,与美国、德国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3项。校企合作方面,与省内新能源企业共建5个产学研基地、2个校企研发中心,开展横向课题10余项,推动科研成果在新能源器件、光电子领域转化应用。作为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,学院年均开展物理实验开放日”“中学生科学营等活动20余场,服务公众超5000人次,获评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单位,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公共服务资源。

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物理与新能源学院将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、人才培养为根本、科研创新为动力、社会服务为己任,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、国内知名的物理与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高地,为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。2025116日更新)